当前位置:正银小说>轻小说>二姐(全本)> 二姐(全本)第2部分阅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姐(全本)第2部分阅读(1 / 2)

子,想给疯子张又有些舍不得。还是做官人阅历多,有心计,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既不破财,又不负圣恩,对上对下都能有个交代。巡抚大人提起如橡大笔,写了三个斗大的榜书“佛见喜”既表彰了“疯子张”,又不失皇家尊严,一举两得。落款是陕西巡抚岑春煌,光绪二十六年腊月吉日。

4第二章(4)

岑大人是两榜进士,科班出身,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榜书最为拿手,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之一,平时一字难求,这三个字用笔道劲老辣,含蓄浑厚,章法自然秀雅,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佛字大,见字小,喜字适中,高低错落有致,亦雄亦秀,亦刚亦柔,雄中见秀,刚中取柔,是件难得的艺术珍品,也是岑春煌书法精品中的顶峰之作。如果疯子张或他的儿子小疯子张中间有一个人有经济头脑,是个求展的商人,拿现在的话说,这三个字就是一个天字一号价值万金的无形资产,难得的好广告,金字招牌。可疯子张的后人小疯子张,谨遵祖训没有张扬,私下将它毁了,就像没生过任何事一样,不声不响,老老实实还做他的小本生意。疯子张的房东赵老先生过世后,他的儿子小赵先生和小疯子张一样,按老辈子的安排往下走。仍然是耕读传家,积福行善。奉行“房要小,地要少,养个老牛慢慢搞”的既定方针,经营他的小小粮食生意。

不为贪图薄利,只愿方便众生。安分守己,只求温饱,不求

展,以此为乐。

小赵先生的儿子赵仁举聪明俊秀,高挑挺拔,多才多艺。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乐善好施,而且文才出众,特别是写得一手好字。尤以榜书见著,常应嘱为他人撰写春联、贺幢、牌匾、字号,且分文不取。也偶与社会贤达作诗填词,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由于天生一副菩萨心肠,见不得穷人啼哭,每逢必解囊相助。

有一次,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穷学生,因误会而被学校开除。

仁举知道后,挺身而出,去教育厅讨个说法,得知厅长在家,遂登门造访。时逢厅长为其母举办七十大寿,家中宾客盈门,因在文化部门管事,来宾多是文人马蚤客和社会名流,其中不乏书画大家,贺礼中最多的要算联幢匾额了。这些都是赵仁举的强项,为了不失礼节,他当街购买净轴条幅一副,趁他人手闲时,借笔砚当场撰而书之,众见皆惊,自愧不如,纷纷自毁或藏匿其作,恭邀代为另书。因推却不过遂应书之,故满堂条幅、横幅贺幢均出仁举一人之手。厅长是爱才之人,见后大喜,对其才学赞叹不已。遂邀人席,待为上宾,与之并肩而坐。席间厅长亲自酌酒示敬,当得知赵仁举的来意后,对他的人品更加敬重,旋即当桌写了一个手谕,责令校方收回成命,尽快让该生复学。

赵张两姓自笔洗事件后,世世代代亲如一家,几十年同住一个院子,也分不清谁是房东,谁是房客。张家从老疯子张到小疯子张的儿子,小小疯子张几代人个个头脑简单,四肢达,粗茶淡饭,不张不扬,守着他祖先传下来的方子,一丝不敢马虎地谨慎操作,不图展,小本经营。不分天晴下雨,夏伏寒冬,过年过节,每天都做同样数量的肉,按固定的时间,沿固定的路线,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几时几分,经过什么地方,跟钟表一样准。爷爷如此,儿子如此,到了孙子手里还是如此,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日月不催人自老。老疯子张过世了,小疯子张就变成了老疯子张,老疯子张干不动了,小疯子张接过父亲的担子,原封不动地照样过日子,年复一年永无变化。

赵家也是辈辈耕读传家,房小地少,砚大牛老。为了有个零花钱,供子女读书,有时也做些粮食生意,开磨房或套车运输,都是小打小闹。他和疯子张两家之所以长期住在一起,百年不分,有几个共同特点。

一、忠厚善良。

二、安顺守己。

三、谨记祖训,不求展。

四、互相尊重,相互信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疯子张照例挑着沉重的肉担子,沿着老路叫卖时,脚下一滑连人带肉摔倒在地,当他被人送回后右腿已经骨折不听使唤。伤筋动骨一百天,三个月以后,等他再挑起肉担时就显得地不平了。

康记羊杂羔泡馍馆的内掌柜二姐,也就是半截文明的大嫂,看在眼里产生了同心。因为同是做小吃生意的,能体会到“疯子张”的难处,何况她二堂的阔顾客也经常点‘疯子张’的腊汁肉,两家车马不离桥。

5第二章(5)

二姐是个有名的帮困扶贫之人,她让伙计把门前的炉灶往北头挪一些,本来就不宽绰的门口,硬是挤出了一席之地,让疯子张有个固定摆摊的地方,免得风里来雨里去跟着腿受罪,疯子张全家感恩不尽,想出些租金,二姐死活不收。

日久见人心,“疯子张”,天天守在康家门前,很多事实让他越来越觉得康家人忠厚实在。“半截文明”也不是传说中荒诞不经的康二少,虽然他身上有不少毛病,诸如爱说大话,摆阔气,充文人等等,但本质还是好的,绝无害人之心,也没有使阴谋耍诡计、豪夺巧取的市井恶习。拿二姐的话说“我这个小叔子是大毛病不犯,小错误不断的老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借袜子连鞋都送人,没啥穿硬肯光脚丫也要帮朋友一把的那种人。”

“疯子张”,和娘斟酌再三,还是决定把小妹杏花嫁给了“半截文明”。

赵仁举是赵家的家长,也是张家的主心骨。刘振华围城那年,杨虎李虎把他们的部队撤进城内死守,一城四关住满了粮子,也就是吃官粮的兵。家家户户屋檐下,门洞里,灰鸦鸦全是兵。赵家也不例外,屋内房外住满了荷枪实弹的陕西愣娃。赵仁举给‘疯子张’说“小乱进城,大乱归乡,我看咱们得把女人娃娃送回老家蓝田去。”

“疯子张”,照例不假思索地回答“全凭赵哥作主。

在谁留着看家的问题上生了分歧,你一,我一语,谁也不想让对方留在这炮火前沿的东关,过担惊受怕的苦日子,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的结果是两人都留着相互有个照应。西安城围了八个月,城里的人出不去,城外的人进不来,虽然说东关地处城乡结合部,仍然关城墙、关城壤与外界不能来往,生活极其困难。所幸的是留下的只有他们两个大男人,饥一顿饱一顿还可以忍受。

没有肉”疯子张“的生意就没法做。五黄六月天气炎热,疯子张怕他的百年老汤馒了,从坛子里倒进锅,还没烧开,半条街都闯见了。香味囚溢,住在院子里的饥兵饿勇一拥而上,几个人把”疯子张“架出去。也不管他嘴里咋喊叫。

炊事兵寻来些野菜粗粮,做了一锅糊糊,全院子的士兵自找盛饭家伙,像狼叼猪娃子,一齐哄抢。

吵闹声惊动了住在隔壁的强连长。他叫勤务兵驴驹子到隔壁看一下生了啥事?驴驹子来到赵家院子一看,现伙房正在哄抢糊糊,香气扑鼻,他先想到的是给连长弄一盆子。驴驹子今年十二岁,人很机灵,是连长的同村侄辈,人前叫他连长,人后叫他强叔,连长对他也是关爱备至。驴驹子前院后院跑了个遍,就是寻不到合适的家伙c他走进房东赵仁举的卧室,赵先生得了重感冒正烧,睡在炕上起不来,刚刚吃了散药,捂着大棉被汗呢,床头放着一个黑资盆洗得干干净净,油光亮。驴驹子眼前一亮,拿着就跑,赵先生因咽喉肿痛不能说话,但出于人道,还是鼓了很大劲连脸都憋红了,才喊了个”尿盆子。“

驴驹子听成”要盆子“,边跑边说”还没用呢就‘要盆子’,丢不了,吃完后马上送来。“

驴驹子跑进厨房美美地搂了一满盆转身回去,先给连长盛了一满碗。连长也是饥不择食,端起碗来狼吞虎咽。等第二碗端进来时,强连长说”我咋闻着有股马蚤味儿。“

驴驹子恍然大悟,但他究竟才是个十二岁的孩子,不够成熟,说话也不会掩饰,忙说”想起来了,房东说的不是‘要盆子’而是‘尿盆子’。“

强连长问”你说啥?“

驴驹子知道强叔的脾气不敢撒谎,一五一十,实话实说。强连长顺口吐了驴驹子一脸唾沫,生气地说”还不放快取牙刷来。“驴驹子这才害怕了,满屋子找牙刷,越着急越找不着,跑到院中心高声大骂”谁把连长的牙刷子拿去刷他妈的x去了“。连长听见又是一顿臭骂。

再说”疯子张“祖传的百年老汤,被这群不讲理的粮子糟蹋了,思想上打击很大。千不该万不该,把老汤拿出来熬,没了百年老汤,以后如何作生意,也愧对祖先,百年之后阴曹地府见了爹娘老子昨交代。他白天钻牛角,晚上睡不着,像丢了魂一样六神无主。久而久之,积怨成疾,西安城解围了,”疯子张“也真疯了。而且比第一代疯子张严重得多,瓜吃傻喝,嘴只要不占着,就大哭高喊”我的百年老汤。“所幸者他不胡跑,也不打骂人,一个疯子弄得张赵一两家日夜不得安宁,”疯子张“的老婆几次提出搬出去另住,都被赵仁举挡住了。赵家垫钱贴粮,给”疯子张“治病。

6第二章(6)

赵先生怕腊汁肉失传,辜负了先祖的一番苦心,”疯子张“的儿子太小,就请来范老三帮忙。范老三因性关系,干起活来总是慢腾腾的,经常顾此失彼。赵先生又找来田秃子,让二人合干,疯子张的老婆坐镇指挥。腊汁肉总算做出来了,虽赶不上”疯子张“的质量,却保住了”疯子张“这块招牌。

民国十八年三秦大旱,年懂史元前例,”疯子张“的生意停了。

师娘打走了范老三和田秃子,在赵先生的建议下,吸取上次经验,把老汤装进坛子封好口,深埋地下。后来饥荒越闹越严重,展到路有饿拜的地步,张赵两家都有人饿死。疯子张的老婆提出,把老汤挖出来给两家人补充点油水,也许能熬过难关,少死几个人。这一提议遭到赵仁举先生的坚决反对,他说”上次肉汤事件的教训已经够惨了,把你家的顶梁柱子逼疯了,只要有我在,这老汤谁也别想动。“就这样”疯子张“的老汤又延续下来。

疯子张的儿子长大了,叉开始子承父业,打出了”疯子张“这块招牌。

范老三和田秃子也自立门户,由于二人把握不住火候,用料比

例失当,质量一直赶不上”疯子张“。这才有了:

田秃子的香不烂,

范老三的烂不香。

跑遍四街十三坊,

寻找正宗疯子张。

1第三章(1)

钟在庙里鸣声在外,半截文明是东关的名人,也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空长着一副好皮囊,面目清秀身材高挑,要放到现在准当世界名模,再加上他那张扬的性格,还不被他的追随者缠死。可当时三百六十行中没有这个职业,碰见这种人,只被鄙夷地称为”衣裳架子“。他没有文化,也没有祖先留下赖以生存的家业,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扛,手不想提,依附着兄嫂过日子。按当地风俗,没了父母的他,若结婚成家就得另起炉灶,自力更生养家糊口。有句老话”酒肉朋友,米面夫妻“。人长得再好也不能当饭吃。照他现在这种状况谁把女儿嫁给他,不等于把娃往火坑里推。

半截文明二十好几了,早过了婚娶年龄,还是找不下个媳妇,把兄嫂急得四下求人,尽管一再保证婚后绝不分家另过,一定负责到底,可是前头的路是黑的,谁也犯不着拿自己的女儿冒这个险。好不容易在远乡找个下家,可人家一打听还是婉拒绝了。

听说小疯子张的娘愿意把小女儿杏花嫁给老二时,老大两口子欣喜若狂。事不宜迟只怕缓则生变,急忙请来媒婆上门求婚。要来生辰八字,交给算卦先生韩铁嘴和婚,听见”上婚“二字时大嫂悬着的一颗心踏实了,她到八仙庵烧香还愿,称赞吕祖爷有灵,谢天谢地。又急急忙忙地回到八家巷老宅子,走进厨房点燃香蜡,然后把二人的生辰八字男上女下恭恭敬敬地压在灶火爷神鑫前的香炉底下,口中念念有词,连磕三个头,只等七日家事平安就算是灶王爷允婚了。大嫂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地提到七天,第八天一大早就叫人请来媒婆择日下聘。

得到杏花娘的口实后,大嫂当天下午就去了趟南院门,选择的衣料饰都是当时最时兴、质量最好的上品,外加三十个银元的大彩礼,就是当时的官宦大户人家也不过如此,杏花娘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媒人提出要尽早过门圆房时,杏花娘满口答应。过后又觉得女儿太小有些后悔,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结婚的日子定在正月二十三,尽管当时杏花说是十三岁,而实际上去年腊月才过了十二岁生日,显得有些小,可是男方已经二十好几了不能再等。男权社会从来不考虑女人的利益,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却被世俗认可。

为了能让娘家人取得心理平衡,康大嫂尽量把婚礼搞得热烈隆重,先把红白喜事张罗经纪人李总拿请来商量了一番。一切都按老规矩办事。

大嫂又说”咱们做小生意的不能和大户人家比高低,不要过分张扬,免得人家背后指着咱们的脊梁骨说‘也不想想自己是个做啥的,太狂了’,但是该花的钱一个子也不要少,礼数一定要走到,大面子必须过得去,不能委屈了小杏花,一切都要让亲家满意。“大婚的前一天是娘家摆宴席请客的日子,名曰”斟血“。杏花姑娘要在席间给每位贺喜的亲戚朋友斟酒,来宾要给姑娘赠红包送礼品叫”填箱“,意思是给嫁妆箱里添些东西。

客人散后开始演礼,由年轻的婶姨或嫂子扮演夫君,(一定要全乎人,上有爹娘丈夫,下要儿女双全)一一男左女右勾腰搭肩极像现在的交际舞,男人的左手握着女方的右手,另外一只手搂住对方的后腰,随着司仪的号令同时拱手、躬腰、下拜,要配合默契,遵守议程,步伐一致才能完成整个浑头,直到姑娘掌握要领动作标准。杏花被折腾到后半夜,晚上娘又单独和女儿睡在一起,讲授三从四德,如何孝敬公婆,侍候丈夫,巴结兄嫂,顺便说些性常识及注意事项,杏花一夜没有合眼,疲惫不堪。

老二也在婚前演礼,形大致相似。

由于李总拿的介入,婚前的准备工作减少了,诸如请执事、请礼笔、写喜联、请假相、找厨师、搭棚、请客人、借家具、采购、烧水、请招待、雇乐人、赁轿子等繁杂事项。女主人一心一意地管束不顺心的老二,只要新郎配合,新人就会顺利地娶进门,了了这场大事。

花轿抬到门前,司仪身着长袍头戴礼帽手提一只斗,内装草料款皮,口唱草料歌。

2第三章(2)

先唱赞礼词:

花轿到门前,

执事站两边。

鼓乐迎仙女,

鞭炮响连夭。

再唱革料歌:

一撒款子,

二撒料,

三撒新人下了轿。

司仪高喊”下轿了,“夹毡执事把红毡铺在轿前,两个伴娘扶新娘子下轿。

司仪唱赞词:

贵宾门前贺新禧,

薄酒粗宴待知己。

月下老人牵红线,

英俊才郎配美女。

唱进门歌:

一撒金,

二撒银,

三撒媳妇进了门。

小孩子们把大门关上要份儿(红包),伴娘从门缝儿把份儿递进去,经过讨价还价,司仪帮着把门叫开。

司仪高喊”新人进门了。“

执事端来一个火盆,新人从火盆上跨过去,寓意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执事拿来一个马鞍子,新娘子手拿陪嫁花瓶,在马鞍上象征性地坐一下,是平平安安的意思。

两个执事把三块红毡从新人身后倒至身前,不停点地轮换直至厅前,新人的鞋不能沾土,取意一尘不染。

拜堂开始,司仪致拜堂词:

自从盘古到女口今,

男婚女嫁配成亲。

圣人留下周公礼,

乾坤周转气象新。

唱拜堂歌:

一拜苍天在上,

二拜大地宽广,

三拜紫气东来,

电卢叫他甲

四拜西方瑶池,

五拜朱在南翔,

六拜北方玄武,

七拜家宅六神,

八拜高堂父母,

九拜牵线红媒,

十拜师长亲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